广西清之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官网

登录|注册 |收藏清之品|在线留言|网站地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清之品

全国咨询热线400-828-2218
0775-5110808
020-86399543
清之品国家权威认证
当前位置:首页 »《伤寒论》方药组配特点与规律

《伤寒论》方药组配特点与规律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8-06-04 09:23:00【

中药复方不是相关药物的简单混合,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机组合,自古便十分讲求章法。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其所载方剂,世称“经方”,用药组方极为规范,且功效显著,至今沿用。“伤寒方”用药不多,常用药物更少,但它是通过灵活组配形成不同的方剂,从而满足了仲景“随证治之”的辨治要求。以“伤寒方”为样本,揭示其方药组配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中药复方的内构原理和形式是很有帮助的。

 

一、以核心药物为主体

《伤寒论》用药极精,全书112(原书为113方,本文未计烧裈散),所用药物仅有89种。其中,如生大黄与酒大黄、生姜与干姜、鸡子清与鸡子黄等,因功用不同,本文均作不同药物计。笔者对89种药物在各种方剂中出现频次的统计中发现,这些药物在伤寒方中的组合变化极富特色,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具体情况如下。

 

使用超过5次,即在5个以上方剂中用过的药物仅有25(药名后括号内的数字为使用频次,下文均同)

炙甘草(68)、大枣(41)、桂枝(40)、生姜(37)、白芍(30)、干姜(22)、人参(21)、半夏(18)、黄芩(16)、麻黄(13)、生大黄(13)、炮附子(12)、黄连(12)、茯苓(11)、白术(10)、杏仁(9)、栀子(8)、生附子(8)、枳实(7)、石膏(7)、柴胡(7)、芒硝(6)、厚朴(6)、细辛(5)、牡蛎(5)

 

使用了4次的药物有4种:梗米、葛根、豆豉、当归。

 

使用了3次的药物有9种:猪胆汁、知母、泽泻、桃仁、蜂蜜、龙骨、黄柏、甘遂、阿胶。

使用了2次的药物有16种:

猪苓、吴萸、通草、葶苈、水蛭、蜀漆、生甘草、虻虫、麦冬、火麻仁、瓜蒌根、桔梗、酒大黄、葱白、赤石脂、赤小豆。

只使用了1次的药物有35种:

梓白皮、竹叶、猪肤、赭石、芫花、禹余粮、茵陈、饴糖、五味、乌梅、文蛤、萎蕤、天冬、生地、升麻、商陆、人尿、秦皮、铅丹、米粉、瓜蒌、连翘、滑石、海藻、瓜蒂、旋复花、醋、鸡子清、鸡子黄、清酒、大戟、川椒、贝母、白头翁、巴豆。

在上述统计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用药有明显的核心化倾向,即药方的构成是以少数药物为主体加减化裁而来。89种药物中,有的药物使用频率明显较高,而正是通过它们与其它药物的随证组配,表现出《伤寒论》制方讲求章法、变化富于规律的特点。这些药物有:桂枝、半夏、麻黄、大黄、附子、茯苓、栀子、柴胡等。

所谓“主药”,是指方中主要药物,多以两种以上药物配对形式出现,如桂枝与白芍,附子与干姜,麻黄与桂枝,茯苓与白术、桂枝,半夏与黄芩、黄连等。当然,使用频率不高的药物也有作为方中主药的,如仅使用了1次的瓜蒂(瓜蒂散)、茵陈(茵陈蒿汤)、白头翁(白头翁汤)等。但这类方药在《伤寒论》中相对较少,或者体现了一种非常规治法,如瓜蒂散;或者是某些方剂的变化使用,如取法于承气汤和枳实栀子豉汤的茵陈蒿汤。

二、基本方与类方体系

对《伤寒论》基本方的认识,历来有“从证”和“从药”之说。从证,六经证均有其基本方,如太阳的麻黄汤、少阳的小柴胡汤、阳明的承气汤等。从药,即把包含有一种共同药物的一类方剂称为桂枝剂、柴胡剂、茯苓剂等。毫无疑问,从证和从药都反映了伤寒方的基本特点。而笔者认为,以核心药物为构成主体,以基本方为制方规范所形成的各种系列方剂———类方,最能体现《伤寒论》处方用药的规律与技巧。

笔者逐一对《伤寒论》使用频率较高药物在方剂中与其它药物的组配情况进行了统计,得到了如下一些很有趣味的发现:

40首“伤寒方”使用了桂枝,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46种,前9种是:炙甘草(37)、大枣(26)、生姜(24)、白芍(19)、麻黄(9)、人参(7)、干姜(6)、茯苓(6)、半夏(6)

18首“伤寒方”使用了半夏,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32种,前9种是:炙甘草(14)、大枣(12)、人参(10)、生姜(10)、黄芩(9)、桂枝(6)、黄连(5)、干姜(5)、柴胡(5)

13首“伤寒方”使用了麻黄,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25种,前9种是:炙甘草(12)、桂枝(9)、生姜(7)、大枣(7)、白芍(7)、杏仁(6)、石膏(4)、细辛(2)、炮附子(2)

13首“伤寒方”使用了大黄,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29种,前9种是:枳实(4)、芒硝(4)、厚朴(3)、生姜(3)、黄芩(3)、桂枝(3)、大枣(3)、白芍(3)、炙甘草(2)

11首“伤寒方”使用了茯苓,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29种,前9种是:白术(6)、炙甘草(6)、桂枝(6)、生姜(4)、白芍(4)、大枣(3)、人参(3)、炮附子(2)、大枣(3)

8首“伤寒方”使用了栀子,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9种:豆豉(4)、炙甘草(2)、枳实(2)、茵陈(1)、生姜(1)、黄柏(1)、厚朴(1)、干姜(1)、生大黄(1)

8首“伤寒方”使用了生附子,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7种:干姜(8)、炙甘草(5)、猪胆汁(2)、人参(2)、葱白(2)、人尿(1)、茯苓(1)

7首“伤寒方”使用了柴胡,与之相配伍的药物有18种,前9种是:黄芩(6)、炙甘草(5)、生姜(5)、大枣(5)、半夏(5)、人参(4)、白芍(3)、桂枝(3)、生大黄(2)

以上的药味分析可以证明这8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在“伤寒方”组成上居核心地位,同时反映了其所构成的处方在药物配伍上的基本规律。其中用率最高的的药物与伤寒家通常认为的六经主方的药物组成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分别是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麻黄汤、大承气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四逆汤和小柴胡汤。据此,本文将“伤寒方”概分为8个类方。

8个类方属下的方剂是方剂结构较为稳定、药味组成关联紧密者,但其数量已达61首,在伤寒112方中占54.5%若更为灵活的看待类方,将药味变化较大的变方也归于相关类方之下,那么,《伤寒论》类方的数量则将高达70%左右。

 

三、药对是重要的组方单元

如果说89种药物是“伤寒方”最基本的构成因子,方剂是针对一定病证的药物的有机组合,那么类方则是证与治(即方与药,因《伤寒论》是方证一体的)结合的更高层次。但是,三者之外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方单元,这就是药对。

 

药对在“伤寒方”中比比皆是,常常作为一个完整的配对形式出现在各种方剂中,有时作为主药,有时则作为辅药。事实上,许多“伤寒方”在后世又作为药对广泛应用在医方之中。这种配对并不一定限于两味药,有时可以由34味药物组成。如:

麻黄与桂枝,半夏与黄芩

干姜与生附子,桂枝与炮附子

栀子与豆豉,生姜与大枣

麻黄与杏仁,黄连、黄芩与干姜

大黄与枳实、厚朴,白芍、大枣

半夏、柴胡与黄芩,生姜与炙草等

由于药对是一种特定的药物组配,且往往具有特定药效。因而,药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方中之方。
如“伤寒方”中用率较高的桂枝,其不同的药对形式及所表现出的不同药效是很有代表性的:桂枝与麻黄,有9个伤寒方使用了这一药对,如麻黄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等,其中虽有桂麻在药量比率上的变化,但基本功效是“解表发汗”。

桂枝与白芍,有19个“伤寒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历代伤寒家均认为,桂芍一阳一阴,桂调卫主外,芍和营主内,故药对功在调和营卫。可以为证的是,桂芍相伍,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

桂枝与甘草,多达37个“伤寒方”包含有这两味药,但明显作为一个药对应用的只有5个方,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桂甘龙牡汤和炙甘草汤。这些方剂有单纯以桂甘为主药构成的,也有桂枝汤的加减方。而后者没有采用桂芍药对,而用桂甘相配,这是去掉了阴柔的白芍,增强了桂甘“辛甘化阳”的作用,其功用转化为补助心

与桂枝相伍构成药对的还有桂枝与炮附子、桂枝与茯苓等药对形式,这里不再赘述。另需指出的是,药对在“伤寒方”中常常交错存在,表现出复杂的配伍关系,如桂枝汤便存在桂芍、桂甘、姜枣3个药对,当变化为桂枝加附子汤时,又增加了一个桂附药对。总之,药对作为从单味药到复方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一个重要的组方单元,同时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伤寒方”的形成过程。

 

相关资讯